近日,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组织来自多个国家的在校国际学生,赴河北省临城县开展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本次活动以“自然·文化·产业”为主线,通过实地参访、非遗体验、产业调研等多种形式,帮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县域文化底蕴与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强跨文化认知与实践育人实效。
在临城县崆山白云洞,学生们开展了一场融合地质科学与民间传说的沉浸式自然教育。在专业讲解引导下,钟乳石、石笋等景观成为生动的地质课堂。来自喀麦隆的莫卡同学表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壮观的溶洞,大自然的创造力太神奇了,让我对地球的地质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栖心湾文化体验区,国际学生观摩了太极表演与古典舞蹈,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以柔克刚、形神兼备”的美学特征。随后,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生亲手参与剪纸与漆扇制作,从纹样寓意到工艺技巧,深入理解非遗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象征。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注力,也深化了其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情与理解。
活动还安排学生走访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展示区与普利寺塔历史文化遗址。在农产品展区,学生通过聆听讲解、实地观摩,了解临城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与品牌建设过程,感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创新实践。在普利寺塔,学生们不仅了解到该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还惊喜地发现其作为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的现代文化影响力,并引发学生关于传统文化IP在当代传播中的转化路径的积极讨论。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推进国际化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县域这一微观单元,引导国际学生跳出课堂、深入现场,在真实场景中构建对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系统认知。活动不仅强化了国际学生对中国地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也提升了其跨文化沟通与实践调研能力,为我校构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下一步,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将继续拓展实践育人项目,引导国际学生深入中国大地,不断增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伟大成就的了解,使之成长为中国好故事的传播者、中外友好交流的推动者,共同为推动我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贡献力量。